栏目分类
克留奇科夫,是个死忠的保守派头头,看到苏联要垮了,就打算豁出去干一票大的。1991年8月19日,他拉上几个哥们儿,搞了个政变,想拦住国家继续乱下去。他们的主意挺直接——把在克里米亚度假的戈尔巴乔夫关起来,自己掌控政府,想让苏联回到老样子。不过,这场政变没多久就卡壳了。
克留奇科夫和他的伙伴们被抓了,他们被扣上了“背叛国家”和“搞政变”的帽子。刚开始,叶利钦想让他们一辈子都关在牢里,但政治局势太乱,最后他只好放过了这些搞政变的人。克留奇科夫就这样恢复了自由,不过,他身上背着的那些丑闻,还有他打死都不认错的态度,让他在苏联垮掉后的俄罗斯成了个很有争议的人。
戈尔巴乔夫试着把国家变成好多个小联邦。
1991年春天,因为国内外情况变得很快,苏联的领导层碰到了好多新难题和好机会。那时候,苏联的头儿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可真是压力山大。他不仅要扛住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逼迫,还得想法子搞定国内越来越厉害的民族分裂。就是在这种难搞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想出了一个很大胆的点子,说是要彻底改变苏联的政治体系,那就是“全面推行联邦制”。
这个方案的重点是,戈尔巴乔夫要和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9个加盟国的头头们见面,一起商量怎么建个新联盟,既能保住各国的主权,又能让苏联还是一个整体。他们在1991年4月开始碰头,主要就是想找个新办法,把苏联从以前那种什么都管的国家,变成由好多个有更多自己权力的共和国组成的联邦。这样一来,苏联就不再是个中央管得死死的国家了,而是变成了很多个能自己管自己的共和国的大联盟。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戈尔巴乔夫和与会的各共和国头头们进行了一连串的商量和谈判。他们琢磨着怎么样既能保住苏联的大局利益,又能让各个加盟共和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商量不光是说怎么重新分权力,还包括在新的政治体系下怎么保持经济不晃动、社会和睦。
会谈越聊越深入,大家的看法也开始有了不同。有些共和国的头儿对全面搞联邦制有点犹豫,怕这样一来,自己管的共和国就控制不住了。可另一些领导却挺赞成,觉得这是让共和国真正自己管自己的好机会。虽说大家想法不一样,但多数人都觉得,现在苏联里里外外都面临不少压力和难题,得赶紧找个新的政治经济上的平衡点才行。
这次会面最后由戈尔巴乔夫发表讲话结束,讲话里清楚地说了要签新联盟条约的想法,打算把原来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名字改成“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这个讲话表明苏联开始进入改革和开放的新时期,也意味着苏联的政治体制和国家角色的重大变化。
老派力量的回击
当戈尔巴乔夫提出要把苏联改成联邦制时,苏联里头的老派人物,像是一些资格很老的苏共领导和部分当官的,就开始凑在一起商量怎么应对。他们认为,苏联要想又强又稳,就得靠中央牢牢把着权,谁要是想减弱这种控制,国家迟早得散伙。
克留奇科夫是克格勃的大官,还有那时候的副总统亚纳耶夫,他们俩是这次计划的主要头头。他们悄悄聚在一起,商量怎么拦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为了这个,他们还跟好多保守派的头头,包括军队里的大官和苏共中央的一些人,偷偷开了好几次会。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搞一个计划,直接插手政治,保住苏联的老样子,还有苏共在国家里的老大地位。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克留奇科夫和亚纳耶夫悄悄地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步骤。他们打算趁戈尔巴乔夫不在的时候,搞一场政变,掌握住政府里的要害地方,比如通讯、交通和国家电视台。他们还打算拉拢军队站到自己这边,让政变能顺顺利利。这些准备工作都做得非常隐蔽,生怕走漏了风声给改革派或者戈尔巴乔夫知道。
同时,那些保守的人也在琢磨怎么向大家说明这次行动。他们打算说,这次政变是为了让苏联不受国内国外敌人的破坏,也是防止国家分裂的重要手段。他们觉得,这样说或许能得到更多老百姓和政府里其他人的支持。
不过,就算准备工作做得再隐蔽、再小心,政变计划还是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克留奇科夫和亚纳耶夫心里都明白,只要行动一失败,他们俩就得吃大亏。但他们还是觉得,保住苏联以前的那个老制度,比他们自己个人的安危重要多了。他们感觉苏联的未来和苏共的领导地位都快保不住了,所以,在他们看来,只有采取果断行动这一条路了。
“八一九”事件突然发生了
1991年8月19号,苏联里头政治风波闹得最凶的时候到了。就在戈尔巴乔夫去克里米亚玩那会儿,克留奇科夫、亚纳耶夫这些保守派大佬立马动手,搞起了他们琢磨好久的政变。天刚蒙蒙亮,戈尔巴乔夫度假的地方就来了一帮官员和安保人员,说他们为了国家安全,得把戈尔巴乔夫看管起来,还说要暂时管管政府,免得国家出大乱子。
政变的事儿很快就通过国家电视台和通讯工具传遍了苏联各地。电视和广播里开始播放政变头头们弄好的声明,说他们正面临国家大难,为了保卫国家和百姓,特别临时搞了个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来管国家。不过,这些声明没说清楚政变到底是为啥,要达到啥目的,这让老百姓和一些当官的都感到迷糊和心慌。
同时,那些保守派的领头人在搞政变时,明显表现得犹豫不决。就算他们已经掌握了国家的主要通讯和媒体,但对于怎么更牢地抓住权力、怎么对付可能的反对声,他们心里没谱。他们也没料到戈尔巴乔夫会有什么反应,还低估了老百姓和军队的支持度,这种心里没底让他们在行动时拖泥带水,乱成一团。
其实,那些搞政变的人完全猜错了戈尔巴乔夫的反应。他们想让戈尔巴乔夫政变后站他们那边,或者至少别出声,但戈尔巴乔夫不仅强烈反对,还公开骂了这次政变。他这么做,很快就赢得了国际上和苏联国内改革派的支持。
另外,政变的事儿也让苏联各地的老百姓感到非常不满和反对。尤其是在莫斯科,大批市民涌上街头,反对政变,声援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改革。他们在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大家都叫它白宫)四周摆起了路障,打算阻止任何想抓改革领导人的举动。
支持民主的人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在这个紧要关头,像鲍里斯·叶利钦这样的民主派领袖站出来,明确反对那场政变,他们成了反对行动中的领头人物。
叶利钦,那时候是俄罗斯共和国(就是以前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老大,他带着改革和民主的风头。一听说有人想政变,他立马跑到莫斯科那个大家常说的“白宫”,就是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大楼,然后他在那儿特别激动地喊话,让大家站出来,别让政变得逞,守住民主和法律。叶利钦这番话,通过电视广播,一下子传遍了全苏联,引得好多老百姓都跑到街上,大声说不支持政变,要改革继续下去。
在莫斯科,好多抗议的人很快在白宫边上聚拢起来,他们摆起了路障,准备应对可能想来攻打或占领大楼的政变部队。这些人里头有学生、工人、有文化的人和老年人,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他们手里拿着俄罗斯国旗和自己做的横幅,大声喊着要支持民主。这些举动表明,老百姓很想让苏联的改革继续下去,不让国家回到以前那种受压迫的老路上。
同时,民主派的人也在想办法找更多支持者。他们通过还没被政变势力完全管住的媒体,发表讲话和公告,叫大家还有军队都站到民主和法律的一边。这些做法让政变势力的信心大减,还让一些军队和安全部队的人开始怀疑政变到底合不合法,目的是什么。
得说一下,有些军队单位和士兵在碰到抗议的老百姓时,没有动手镇压,还有的部队干脆站出来支持大家的抗议。这种军队的反水,让政变头头的威风大减,也让人看出他们没有得到军队全力支持的大问题。
经过煎熬的三天三夜,随着老百姓抗议的声音越来越大,支持军队的也开始变少,那些搞政变的人发现自己越来越孤立无援。他们做的事情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在政府里面也没能团结一致。国际上都在谴责他们,加上内部压力巨大,最后他们不得不放弃,这次政变以失败告终。
政权变动之后所带来的后果
克留奇科夫和其他搞政变的人很快就被抓了起来,他们面临着很重的罪名,比如“背叛国家”和“抢夺政权”。这些罪名说明了他们想推翻正规政府、破坏苏联法律规矩的严重性。
政变过后,鲍里斯·叶利钦成了俄罗斯共和国的当家人,站在了新苏联政治的大舞台上。他肩上担子可不轻,既要稳住国家不乱套,还得收拾政变留下的烂摊子。叶利钦一开始就对那些搞政变的人下了狠手,打算把他们关一辈子,以此告诉大家,他对这种危害国家的事儿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不过,日子一天天过去,叶利钦开始琢磨起更多的政治和社会上的事儿。国内国外的人们对怎么处置政变参与者意见不一,有的人觉得应该原谅他们,这样对国家团结和安稳有好处。在这样一堆复杂的考量和政治较量后,叶利钦最后决定放过克留奇科夫这些政变头头,让他们重获自由。在当时那种政治情况下,这个决定被认为是推动国家发展、防止再分裂的实在做法。
克留奇科夫被放出来后,还是背着因为搞政变得来的坏名声。不过,他一口咬定自己没犯罪,说自己参与政变是为了保住苏联不散伙,是出于好意,而且从没后悔过。克留奇科夫的这种想法,其实也代表了那时候苏联社会里的一些深层问题和大家对将来路该怎么走的不同想法。
2000年,俄罗斯新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就职时,请了克留奇科夫来参加。这事儿在当时可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普京自己也是克格勃出身的政治人物,他反对苏联解体。他请克留奇科夫来,有人觉得这是他对1991年那场政变的新看法,甚至像是在给克留奇科夫的行为点赞。普京觉得“八一九事件”是想保住苏联完整的“英雄之举”,这既显示了他对苏联历史的特别理解,也说明了他对国家权威和统一特别看重。
孙晓谦整理了一篇文章,是苏联克格勃前主席克留奇科夫回忆苏联解体的内容,发表在2005年《西伯利亚研究》第32卷第1期上,页码是58到60页。
#图文创作激励计划#
- 2025-10-126.98万起!秦Plus上新3款,续航涨油耗降,还讲不讲理?
- 2025-06-25意大利十大顶级著名自行车品牌排行榜frw福伦王一王四后公路车_制造_皮纳瑞罗_科尔纳戈
- 2025-05-22“里面黑黑的是什么?”网传有人在银行买到“掺假金条”,银行回应
- 2025-04-130-2梦梦碎!血拼印尼巴林,国足绝境求生
- 2025-03-09江西铅山县总工会举办“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
